2011堂吉诃德访华巡演
根据塞万提斯小说改编,
彼得·安德森 科林·希斯主演
罗伊·瑟特执导
与蒙特利尔Centaur剧院联合制作
与温哥华Axis剧院合作
概要
这部剧包含了许多元素:面具,弗拉明科舞,下流的闹剧和辛酸的美丽。这部改编自塞万提斯的经典小说的新剧探讨了堂·吉诃德的喜剧世界和哲学世界。
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书中写道,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主人,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内亚。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他们到处游走,他们最终发现自己并扪心自问:在这疯了的世界,究竟是谁疯了?
堂·吉诃德是有关冒险,想象和幻想破灭的激昂的故事
导演手记
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因其伟大的作品《堂·吉诃德》而广为人知。这部小说已经成为西方文学的经典作品,并经常被划为第一批现代小说的行列。这部小说是当时表现并不神秘的骑士精神和经典的浪漫和求爱概念的第一部作品。这个故事的第一部分是1605年在马德里发表的,第二部分则是在10年之后。这让我们相信,作者受到了来自他妻子的舅舅(阿隆索·德·克萨达·y·萨拉萨尔)的灵感。塞万提斯用他作为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基础。
也许是出于对著名的风车场景、理发师和剃须盆的描述的广泛赞赏,两部作品中,第一部作品更加广为人知。总体而言,塞万提斯创作的堂·吉诃德的世界更容易被一般观众所接受,通过他的性格,讨论和其中的推理,创造了新的现实印象。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可以被看成既是神志正常也可以是精神失常,这取决于读者的观点和立场。正是这个文学风格成就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这个演出季上演的《堂·吉诃德》是一个拉·曼恰的修改后的版本。科林·希斯和彼得·安德森模仿塞外提斯的语言,同时又嘲笑浪漫的追求和社会的弊病。他们在每天的演出中加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原来的许多人物成功地与新的叙事观念和现实概念相结合。
1547年出生于阿尔卡拉·德·汉纳斯,塞万提斯丰富的人生经历帮助他塑造他作品中的很多人物,也包括堂·吉诃德。他曾经作为红衣主教的仆人前往意大利;曾经服役于西班牙海军,在那里他受过三次枪伤;曾被阿尔及利亚海盗抓获(后来从赎),海盗将它做了五年的奴隶;破产后,在债务人的塞维利亚的监狱里,他创作了堂·吉诃德。
小说的叙事形式是典型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以流浪汉等的冒险事迹为题材的小说。这部作品是对正统的讽刺,“真理”的讽刺,甚至是对民族主义的讽刺。超越了单纯的讲故事,他挖掘了人物的内心,对人物个人性格进行了探索。
《堂·吉诃德》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堂·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一部经典著作,永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启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标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
自古以来,理想和现实是左右着人类的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堂·吉诃德》正是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动,淋漓尽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认同。堂
·吉诃德是一位穷乡绅,读骑士文学入了迷,他不仅心中向往骑士生活,而且把这一愿望付诸行动,几度离家,要锄强扶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名垂史册。可是时代变了,骑士制度早已成为历史,他自然当不成骑士了,于是他只得以幻觉来实现当骑士的向往,干出许多愚蠢、荒唐甚至疯狂的事。
堂·吉诃德在文学上的影响已经产生了庞大而多样的文化和艺术遗产。许多艺术家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塞万提斯的作品的影响。包括古斯塔夫·多雷,毕加索,赛尔瓦多·达利,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小说家亨利·菲尔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及导演特里·吉列姆等等。堂·吉诃德也被拍成了戏剧,电影甚至卡通等多种形式。